大众网记者 滕腾 淄博报道
建设智慧公孙平台 打造智慧社区“公孙模式”
智慧公孙平台立足淄川区将军路街道公孙社区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地理信息”等前沿科技,以网格化管理、社区内服务为方向,推动服务及各方资源力量向社区、网格、楼院和家庭延伸,切实做到情况掌握在社区、问题发现在社区、矛盾化解在社区、工作落实在社区,方便老百姓参与社区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实现基层服务管理精细化、现代化、人性化、综合化、集合化。

智慧公孙平台以实体化运行,在公孙社区居委会设立运行指挥中心,建设智慧公孙运行服务平台,配置专业受理员,监督员负责日常运营管理,配套完善的管理规范、协调机制和数据交换规范,保障社区运行服务平稳高效。
打造CIM平台基座 加速公孙社区“数字孪生”
公孙社区打造CIM平台来构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针对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和社区管理的工作,融合社区各类网格、人员、房屋、前端物联感知等数据,以高精度的数据建设与高画质的可视化渲染能力赋能各类专题应用场景的搭建。目前已集成了 8000 多个社区部件、1800余项人房关联信息、500余项物联感知设备信息、29个楼栋建筑信息等。围绕“运行、管理、服务”业务形成了 150 多项社区运行动态指标,通过采集、汇聚、共享指标数据,整合各类实时感知数据资源,实时了解社区运行动态。

公孙社区CIM平台包括数据处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服务共享中心、物联感知中心以及游戏级可视化引擎,通过将社区资产数字化、数字空间可视化、模型对象化语义化、对象管理智能化,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精度和现代化水平。
构建指挥协调体系 实现社区管理“平战结合”
以公孙运行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高效指挥协调体系,以指挥协调系统为核心,建设监管数据无线采集、监督中心受理、协同工作、监督指挥、绩效评价、地理编码、基础数据资源管理等子系统,利用大数据、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手段,实现社区运行管理问题的“发现、立案、派单、核查、处置、结案”的闭环管理。

依托公孙运行服务平台建立“平战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平时情况下,社区29名网格员对社区1.1平方公里覆盖范围内的8000余个社区内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定期巡查,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和第一时间解决”。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可以通过“智慧公孙APP”快速启动应急响应,基本实现了指令“秒”级到达,处置“分”级实施,结果“时”级反馈,保障社区稳定运行。
打造物联监测矩阵 形成社区安全“三重防护”
传统社区安防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管理,存在着种种管理痛点:人力运维负担大、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无法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存在安防漏洞;

公孙社区以智能物联感知设备为触角,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I等前沿技术,构建涵盖地下、地面、立面、空中等多层面立体化的智能监管矩阵,以周界防护、公共区域防护、住户安全防护的三重防护构建社区防护体系,现已安装物联感知设备500余套,通过联网成片、及时预警,提升社区可预知、能判断、快处置的响应能力。在周界防护方面,通过周界视频、红外检测、电子围栏等手段,监测报警周界入侵、攀高、翻越围墙等异常情况;在公共区域防护方面,通过布置相关监测设备,实现消防隐患管理、高空抛物检测、井盖位移感知、电动车进电梯智能识别、火灾自动报警等;在住户安全防护方面,安装有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智能电表,通过对燃气、用水、用电等行为进行智能监测分析,保障住户安全。
建设惠民服务平台 激发社区治理“共治共享”

公孙社区紧扣居民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开发建设惠民服务平台,以“公孙通”微信小程序为窗口,向社区居民提供精准精细精致服务。通过丰富便民服务应用,拓展居民问题上报渠道,拓宽居民日常交流空间,扩大居民服务内容范围,建立起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内容丰富的“公孙”服务体系。同时,完善“智慧公孙”积分积累规则,优化“智慧公孙”积分兑换机制,激发群众热情,引导居民从“被动感受”向“积极参与”转变,推动社区治理实现“共治共享”。
开放资源场景 打造盈利反哺新模式

公孙社区改变以往财政出资建设的传统模式,自筹资金进行智慧化升级。通过与市场主体达成合作关系,积极帮助企业挖掘、整合社区公共资源,探索将盈利点用于智慧化建设、成本回收及运营维护。例如,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停车位、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与厂家进行利润分成,反哺智慧社区运营维护;运用“公孙通”小程序,开展家政服务中介等方式,吸引商家入驻,创造盈利点;出让社区电梯显示屏广告资源,获得广告收益;